被打滿標簽的人生,Nice不Nice?
過去一年中,nice團隊主要做的就是理解標簽、豐富標簽,讓標簽和相應的產(chǎn)品形態(tài)結(jié)合起來,希望最后能通過標簽把相同興趣點的人連接到一起。
0
科客點評:nice做的是標簽,目的是讓大家通過標簽這種"分類方式"找到"熟人",其實也就是通過話題連接大家,不過換了個更立體,生動的方式。
“很多人一直說nice是圖片社交,其實我覺得不是,如果要說的話,nice其實更像是標簽社交”。圖片分享應用nice的創(chuàng)始人周首這么表述了他對nice的看法。
回想起第一次在nice上打標簽的經(jīng)歷,周首的感受很簡單,就是覺得“把想說的話在照片上拖來拖去這個過程很好玩”。如果你是nice用戶的話,那么你應該知道nice會強制要求用戶在分享圖片之前必須打上至少一個標簽。
在剛開始的時候,nice上的標簽構(gòu)成很單調(diào)——只能標品牌標簽,但在這個過程中nice也在探索標簽可能的進化形式。按照周首的說法,過去一年中,nice團隊主要做的就是理解標簽、豐富標簽,讓標簽和相應的產(chǎn)品形態(tài)結(jié)合起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標簽的功能逐漸由“標品牌”進化成一種表達方式,而且nice甚至還把它看著是一種連接方式,希望最后能通過標簽把相同興趣點的人連接到一起。
雖然現(xiàn)在看上去,這個標簽的進化過程像是一個連貫的結(jié)構(gòu),但真正的轉(zhuǎn)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在周首看來,這其中有幾個標志性的細節(jié):地點、人和小圈子。對于每一個nice用戶來說,你的生活中肯定不只有品牌,你去過的地方、你生活中的人、你的朋友圈子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。加上了地點、人以及圈子信息之后,nice上的你自然也就變得更加生活化。
如果你每天都在nice上分享照片,打上越來越多標簽,一個相對立體化的人、一種透過標簽傳遞出來的生活方式也就被還原出來了,而這正是nice希望看到的,因為打標簽并不是終極目的,nice還是希望能通過這些標簽把用戶的生活方式還原出來,進而讓這些人能把自己現(xiàn)實中的生活變得更好。
在一個社交網(wǎng)絡中,總是會有一部分人能憑借知識、閱歷或者各種各樣的道具玩的風生水起,進而成為大眾口中的“網(wǎng)絡紅人”。相對于我們常常聽說到的“豆瓣紅人”、“微博紅人”,nice其實并不鼓勵用戶成為一個“nice紅人”。因為當一個人在網(wǎng)絡上“走紅”時,他(她)的現(xiàn)實生活會變得更好嗎?其實不一定。和那些希望把用戶塑造成網(wǎng)絡達人的社交產(chǎn)品相比,nice更希望用戶借助這些標簽能把自己的現(xiàn)實生活變得更好。
周首拿自己舉了一個例:作為一種柯基類狗的主人,他在養(yǎng)狗的時候就想知道在什么階段喂什么狗糧合適,這個時候直接上nice上搜索對應的標簽找到對應的人交流自然可以了解更多信息。周首覺得,至少對自己來說,nice讓他的生活變得方便了。
相比這種比較偏的需求,更多的用戶可能是通過標簽來找志同道合的人、好吃的餐廳、好玩的地方。如果你即將去某個地方旅游,搜一下這個目的地的標簽,或許你就可以看到那些攻略上沒有提到的風景;搜一下某個餐廳或許又能看到之前沒有被推薦過的美食。在看完照片之后,你或許會和對方聊上幾句,獲得一些更新的信息,這也讓nice私聊的數(shù)量超過了評論的數(shù)量。
所以,人們經(jīng)常念叨的圖片社交、陌生人社交或者熟人社交其實都不是nice看待社交的緯度,nice真正做的就是標簽。在周首看來,做一款社交產(chǎn)品就好比管理一個國家,產(chǎn)品的創(chuàng)造者一定要能制定出一套規(guī)則,這套規(guī)則既能滿足用戶小的需求,也能滿足用戶大的需求;既可以滿足用戶低頻次的需求,也能滿足用戶高頻次的需求。一個最終成功的社交應用一定要能走到這樣的地步才行。對于nice來說,它現(xiàn)在當然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,只是有了規(guī)則基礎的而已。
至于被打滿標簽的人生是不是讓你的生活也變nice了,每個nice用戶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。(PingWest品玩)
注:轉(zhuǎn)載文章,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本站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(quán)行為的連帶責任。如版權(quán)持有者對所轉(zhuǎn)載文章有異議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仁科理惠
Instagram有時候很讓人心塞。。
玉兔仙子
NICE蠻好用的。。但是我還是喜歡Instagram